河北赛事经济创新发展的五个认识
今年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为此,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打开思路,创新发展方式,激活赛事经济动能,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积极贡献。
一、“赛事经济”不是“经济赛事”,而是有着经济自身特性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发展问题。
不少人认为,发展赛事经济就是谋划、推出几个赛事,就是做大赛事,经济只是赛事的辅助,收益只是赛事的内在要素与要义,经济与收益只是赛事基础的自然延伸。与一些赛事经济的从业者座谈发现,他们多是注重谋划赛事,通过举办赛事带来收入、在赛事中植入产业、在做大赛事中谋求收益。以上这些认识有其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不准确的。
赛事经济,主体是经济,主语是经济,赛事只是辅助,是定语。发展赛事经济,从根本上重视的是经济,是研究经济范畴、经济要素、经济条件与环境,是遵循经济规律与经济布局,是赛事及物质需求与精神消费,是对产业的谋划操作,是产业链的增值,是资金、人才、土地、场馆、技术、信息化等产业要素的集聚整合,是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要求政府制定举办赛事的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环境政策、企业扶持政策。就是说,好的赛事经济,必须实现从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的充分转换。
当然,这里不是说赛事不重要。虽然品牌赛事能够带来一定收益,但赛事经济的根本着眼点与着力点还是经济、产业、企业与效益,所以发展赛事经济也必须遵循体育赛事的特殊规律性。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主要是体育部门的事,而发展赛事经济虽然体育部门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相关市场主体、广大参赛运动员与群众等消费主体的参与。
二、发展赛事经济,既要研究赛事本身直接产生的经济收益,更要研究“赛事+”。要丰富赛事内容,拓宽赛事边界,推进产业要素集聚与消费能力提升,从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经济效益与收入视角推进赛事经济的发展。
发展赛事经济,谋划赛事非常重要,但“赛事+”更重要。研究并做大某项“赛事”,研究赛事自动产生的门票、广告等经济收益,这对赛事经济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发展赛事经济的核心要义是深入研究“赛事+”,研究赛事直接受益之外的相关产业创新发展,譬如赛事的体育健身器材推介销售,研究赛事边界的拓宽,譬如举办赛事时的夜经济发展。陕西杨凌农科城在马拉松比赛时,创新“体育+农业”模式,设计了四条主题旅游路线小时内完成从速度激情到农业科普的场景切换,参赛选手平均停留2.3天,人均消费达1800元,直接推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7%。吉林北大湖滑雪场的“冰雪+”产品组合更具想象力,零下20℃的雪道与40℃的温泉形成反差,搭配民族美食与萨满文化,打造出独特的文体旅商融合场景,2024—2025雪季该雪场接待量突破110万人次,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的完美转化。
发展赛事经济要谋划赛事,这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到,但“赛事+”能够带来经济体量与产业增值,却既是赛事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最难突破的发展思路创新。例如“+夜经济”“+消费”“+科技”“+文旅”“+健康”,例如在赛事举办时融入参与感和体验感强的潮流消费、时尚赛事等等。
要强化全链条延伸,构建赛事经济的生态系统。广东佛山南海区的“龙超联赛”通过四级联动赛事体系,将500场龙舟赛事串联成链,覆盖龙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个产业链条。以“叠滘漂移”为核心的赛事集群,2024年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发展赛事经济,既要研究新增品牌赛事,也要将新旧赛事的赛事经济搞活,将“赛事经济”搞出创意、搞出效益来,这才是赛事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从某种意义上讲,赛事经济就是消费经济。发展赛事经济,既要研究单纯的赛事需求,更要盯准消费,打开消费思路,延长消费链条,拓宽消费领域,创新消费方法,激发消费动能。
搞好赛事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参与群众的消费。2024年7月份,作者应邀去敦煌参加一场沙漠游学活动,晚上鸣沙山的无人机大型造景表演,极大地激起了参与人的热情,活动之外的消费与花费大大增加。因此,激活、创新消费大有文章可做,要研究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赛事经济,推进消费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要把赛事流量变成经济增量,做到“一日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在F1中国大奖赛期间,上海同时举办汽车文化节、桃花节、樱花节、梅花节,综合效益非常好。山东青岛通过世界杯预选赛书写了赛事经济的“教科书级案例”,3.7万名观众涌入青春足球场,单场赛事直接收益达8000万元,酒店入住率飙升至98%,周边商圈营业额增长300%,不仅撬动了青岛“体育名城”的品牌价值,更创造了5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发展赛事经济,必须跳出河北,站在京津冀区域一体的视角谋划发展赛事经济,利用京津体育赛事高端资源推进赛事经济创新发展。
推进河北赛事经济创新发展,必须站在区域经济的高度,在推进京津冀体育赛事与赛事经济协同化、一体化发展方面求突破,推进赛事联盟等发展,做到京津冀共享资源、品牌与客户群。要利用京津的高端智库、智力资源、总部资源,积极引进群众关注度高、观赏性强、拉动力大的国际、国内各类高等级专业赛事、职业赛事、休闲赛事,支持张家口申办滑雪世锦赛、世界杯,支持雄安新区申办足球世界杯预选赛、亚洲杯比赛,积极对接驻北京的国内外体育组织落地一批国际、国家级高水平赛事,利用京津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太行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滨海体育休闲带等户外运动赛事聚集区建设,在与京津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河北赛事经济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五、有效益才是好的赛事经济。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将着眼点放到效益上。不管赛事品牌多么有名,不管赛事规模多么大,如果花钱多、效益差,赔钱办赛事,那就不是好的赛事经济。
当前,赛事供应不少,但收益好的有效供应太少。推进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商业性、群体性赛事,强化效益意识,向市场要收益。据河北省商务厅相关人员反映,不少赛事中体育供应与商品供应是脱节的,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作为世界田联的标牌赛事,浦口马拉松比赛历经九年成长,将竞技挑战、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赛事期间浦口区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120%,文旅消费环比增长90%,成功解锁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流量密码”。陕西社区运动会则将赛事经济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毛细血管”,延川县的社区趣味运动会在吸引3200名居民参与的同时,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推动红枣、苹果销售额同比增长41%,实现了小赛事、好收益。
总之,推进河北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收入意识,构建效益机制,既要重视规模、品牌赛事,也要重视区域赛事、小赛事;既要重视新赛事谋划,也要对即有赛事进行思路梳理,真正将河北的体育赛事办成可持续、收益好的赛事,将体育赛事经济打造成为河北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李炳亮,河北省兴冀健康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